undefined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本書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撰稿人古賀史健合著,介紹近年來掀起一股潮流的「阿德勒心理學」。有別於傳統佛洛伊德推崇「決定論」,將現在的結果歸咎於過往的經驗和遭遇; 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論」,認為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心理創傷其實並不存在,是我們為了尋求他人關注或垂憐的「手段」。 阿德勒心理學又被稱為「使用的心理學」、「勇氣的心理學」,因為它把使用權交給自己,面對不同的境遇,端看自己如何去解釋。

 

      書中以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對話展開,兩人在許多話題上有十分精彩的答辯。極度缺乏自信、對未來惴惴不安的年輕人,或許也正是你我的縮影。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討厭自己往往是因為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在人際關係中受傷,許多人會藉由虛張自己的優秀或是炫耀不幸,來爭取別人的同情,但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當別人沒有如你所希望的去行動,你是否仍能相信和愛他?」

      書中透過年輕人的口述,道出許多人際關係的矛盾。以親子關係的羈絆為例,往往是受「回報」的觀念束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成為「上對下」的要求,甚至流於情緒勒索。其實若能做到「課題分離」,清楚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課題,不輕易涉入他人的課題,相信可以弭平許多人際的紛爭。

 

      本書將人生的目標分為行動面的獨立能與社會和諧生活,以及心理面的我是有能力的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在落實阿德勒思想的過程會經歷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三個階段。不管是甘於平凡的勇氣,抑或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信賴再到以自身職業和付出為榮,都足以讓人相信「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閱讀完本書,也許這樣的理論有些過份理想,再多的正能量也會因社會的紛紛擾擾又逐漸黯淡,但正如書中所說:「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活在當下,重視過程一如結果,此時此刻只專注在自己「可以改變」的課題,或許正如作者所言,「改變了,「世界」想必也會有所改變吧?

 

      介紹文了了幾字,絕對不如實際閱讀來得震撼,推薦給想實現人生/變得更幸福的你(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