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0400_P_01_02.jpg

一直很喜歡哲青哥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

/

還記得第一次認識謝哲青,是透過「因為尋找,所以看見」這本書,一本關於西班牙朝聖之路的遊記。當時的我為橫跨南歐800多公里的所見所聞所震懾,更佩服著這位作家豐富的人文涵養。

而這本小說 ,可說是哲青哥回顧他漫漫旅人生涯中,反思旅行的本質與意義。

算命先生告訴我,長途旅行的過程難免有些許迷信,他深信「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脆弱』」,而出走的理由,是知悉了世界的浩瀚,懂得謙卑前行。

 

別想擺脫書中的各式旅遊書籍,不免有誇大吹噓、大量資訊轟炸的產物,但從古代當現代、西洋到東方,也有許多結合地景、對情感互動/人格反思深度刻畫的旅遊文學,在實際走訪後更加深了讀者旅遊的層次。

「那些字裡行間的人情世故,才是我旅途中唯一關注的現實」

失去名字的人,以丟失護照的慘痛經驗為例,失去「身而為人」的符號象徵,嚐遍異地的人情冷暖。

「一旦失去平常不以為意的標記,就喪失成為「正常人」的資格,成為沒有歸屬的存在。」

當旅遊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沖蝕下而漸漸斑駁,紀念品讓我們將故事以某種形式繼續保存。

「所有旅途帶回來的物件,都只是現實世界支離的碎片,唯有附上故事後,這些物件才有意義。」

而在高度社會化的時代,世人多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職業相稱與自豪,我們總以為自己是誰,一次身份認同的特殊經驗,旅行中當你撕下世俗的標籤,從somebody 成為 nobody ,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出門旅行不再是『尋找我是誰』的漫長征途,而是『暫時想忘記我是誰』的逃離。」

「理想的旅行方式,必然和個人名氣聲望無關。」

 

走入大自然,我們喜歡觀看動物的千百行為,冒險家即便暴露危險也在所不惜,耽溺於野性的呼喚。 喬治湖畔的河馬、喬貝國家公園蹂躪小村莊的野象再到卡夫卡[變形記]中的臭蟲,從動物身上不時展露的生物本能,我們似乎看到了最赤裸的人性。
「我們擦亮動物的鏡子來尋找自我。」(We polish an animal mirror to look for ourselves.)

 

旅途中的大小病痛,從霍亂到屈公熱,從寄生蟲到不明的皮膚潰瘍,作者的經歷本應令人心驚膽顫,但如果深信除了死,其他都只是擦傷,一切的痛楚彷彿都成了不可多得的生命養分。 旅行與冒險的目的,不僅在抵達與征服而已。

「所有平安的旅程都是大同小異的,但不幸的旅程各有各自的不幸。」

 

身為一個作家與主持人,主持行腳節目成了作者口中講了也不明白的神秘旅行

和導演/工作人員的磨合,到理解節目的呈現都是「偶然」,參訪全台宮廟,實際參與民俗盛典「過火」的洗禮與自我實現,從第一人稱到第三人稱,作者認為似乎又貼近了世界這麼一點。

 

而全書最後一章「回家」,頗有呼應書名的巧思,在歷經旅途中的無數劫難,步入中年,思想觀念究竟來到了全新的境界,年少的血氣方剛如今早已褪去。

這世界兀自轉動,並不會因為你的缺席而慢了節奏。 

過分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太習慣也容易把「平凡的快樂」視為理所當然。

於是,許多浪人踏上了旅途。

 

旅行就和道德上的「善良」一樣,與其說是天性,它更像是一種選擇,一套想像,一種「也許出走回來會更好」的預設立場,一筆本益比未定的生活投資。---謝哲青

 

「值得嗎?」年少的壯遊,總需要有些奮不顧身的傻勁。

而在我的觀點,哲青哥的出走除了是自身的碰撞,某方面也代替不方便遠行的母親,完成了未竟的夢想。

/

旅行,讓我們更懂得活在當下的珍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早知道就待在家 謝哲青
    全站熱搜

    Ch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